文/劉如(讀書筆記)
今天,終於讀到《論語》「學而篇」的最後一段,這一段孔子教人最智慧而快樂的獲得功名的「辦法」。這個智慧的人生教導,在日本教育中,並未消失,我的女兒在中學就親身經歷,因此念念不忘。同時我們看到,前邊子貢講到的如何對待財富,和今天講到的如何對待功名,十分緊湊。把人們最容易執著的名與利,都說到了。因此「學而篇」到此結束。
最後一段的原文與大意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大意: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的能力和才幹,應該擔心自己不瞭解如何做人的道理。」言外之意,修正自己,有個好的人格修養,這才是安身立命的大事,才是得到信任、賞識、獲得重用、最終獲得功名的根本。
澀澤解讀:不如具備賞識他人的能力
很多人容易將後邊的「患不知人也」當作智謀的方法,解釋得跟兵法一樣,只有瞭解對方,才能有勝算,或贏得對方的心,然而澀澤榮一卻說,人們執著於讀懂上司的喜好,博得上司的關注,期待因此獲得提拔,否則,就擔心一輩子不能出人頭地。這是錯誤的想法。
他在講義中,對這段話,是這樣解讀的:「做學問是自己要提高修養,不是為了出名的虛榮心,即使自己修養很高了,卻無人瞭解,也不必擔心難過,與其耿耿於懷他人對自己不瞭解或不賞識,還不如煩惱自己為何不具備賞識他人的能力。為何境界見識如此低。」
他的這段解讀,等於告訴大家,當你具備了識人的伯樂的眼光和見識,也就知道領導者需要具備何種素質了。與其擔心別人不賞識自己,不如精進自己的修養。事情真的如此嗎?我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發生在我女兒身上的故事。那是日本一所普通中學的教導。
日本老師選學生幹部 傳用人之道
有一次,我遺憾地對女兒談到,今天很少有人懂得孔子說的這句話了。女兒突然想起一件事,讓我感到萬分欣慰,日本現代教育,儘管傳統武士的儒學教育,已經不再是主導,倒是並未完全丟失。
女兒上初中時,加入學校吹奏部,演奏各種西洋樂器。有一位女同學,精通各種樂器,可謂才高氣傲,自我感覺很好。事情就發生在三年級本部學生畢業,要選下一界的新幹部的時候。於是這位技術高超的女同學以為自己一定能被選上,即使不是部長,也應該是技術組組長。沒想到她只是普通部員,幹部的職位,一個也輪不到她。不僅如此,部長居然是平時技術很一般,最不起眼的。為此她受到很大打擊,內心委屈不平,於是責問老師,為何自己沒被看重,明明吹奏部,就數她技術最好。
老師聽了她的話,讓她先回去,一會兒老師要就這件事,召集全體部員,堂堂正正講選拔幹部的緣由。為此,女兒深受震動,認為是她學校教育中印象最深、最有意義的教導。如果老師不解開大家的疑惑,也許那位女同學和全體部員,都不知道,一個人才高卻不被人認可的原因。將來出到社會,就會四處碰壁,苦惱不斷。
老師將人集中在一起後,告訴大家,選拔幹部必須首先看人品人緣,而不是技術。她說,「你們也許認為部長技術很差,但是作為一個部的部長,最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能否讓大家好好配合,完成一次演奏,而你們的部長,平時人緣很好,愛幫助別人,照顧別人,從不驕傲,非常和氣,而且總能看到別人的長處和優點,鼓勵大家。所以大家都愛聽她的話,她具備部長的素質。否則,誰都指揮不動,技術再高,也沒有用。」
從此以後,不僅那位技術高的同學變謙虛了,全體吹奏部的學生,就像注入新的活力,一個個懂得了謙卑和配合,懂得了人品的重要。懂得了考慮別人。
這就是日本中學在課外小組,老師針對實際發生的矛盾問題,對學生解惑傳道的方式。現場進行人生教育。
女兒的故事證實了孔子說的這句話是對的,也證實澀澤榮一的解讀有他的道理。一個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人做得好,即使技術才智不是太出眾,同樣得到賞識和重視,平時默默無聞的女同學,得到了老師的關注,最後提拔成部長,相反有著高技術的學生,因才高傲視他人,不得人心,說話沒人聽,自然不會被選為領導。
功名本水到渠成 何須執著
孔子這段話,跟前邊教導子貢以何種心態對待財富是一個道理,安貧樂道,不等於反對財富的擁有,不等於讓君子不要賺錢,而是對待財富的心態要正,你可以貧窮,也可以富有,關鍵是不被錢財束縛和左右,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能始終保持樂道之心。同樣,面對功成名就,世人的另一大追求,又該如何做呢?孔子其實是接著講了如何正確對待功名的問題。在教弟子們不要迷失自己的人格。並非反對人們求取功名,而是告訴人們正確的不會被功名所累的求功名的心態。
也就是說,孔子前邊講了人最執著的財富,然後再講人最執著的功名,人世間最執著的人的欲求都講到了。
在孔子看來,獲得功名最智慧的辦法,和最高的境界,是不求自得,功名不過是做人做得好,最後水到渠成的身後之物。人只有這樣活著,才會快樂。所以讓人不必擔心,不必患得患失,一輩子為功名所累。
學而篇結語
學而篇通篇都在講仁義之道,先是教人在家如何實踐孝悌之道,以及在外如何以忠信待人,讓人懂得仁德的基本實踐法;那麼做人的基本道理講完了,自然就是讓人注意把握分寸,不要犯過猶不及的弊病,這樣才能運用自如,人生不會犯下大錯,造成大的遺憾和失敗。最後以人最執著的富貴功名為例子,勸誡人無論追求什麼,都不要為名利所累,活出不動搖的樂道之心,守住做人的根本不變。要活出智慧而快樂的人生。此為學習、做學問的根本目的。
我們看,既然「學而篇」從開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一直到子貢講財富,都在講做人,講樂道,講學習做人昇華修養是最快樂的。那麼難道講功名時,孔子會教人如何攻讀人心,為達目的嗎?當然不會,學而篇不會在最後的一段,脫離講做人道理的主題,脫離學習的目的。所以,還在勸人關注做人的道理。修養提高了,一切功名都是不求自得的。何必患得患失。
也就是說,直到最後,都在講學習就是學如何做人。所以,人求富貴功名,最應該擔心的不是別人是否瞭解自己有多大本事,而是要擔心自己做人的道理是否明白,是否去實踐了,如果你實踐了,總能一心一意,認真勤勉地工作,誰都會喜歡你,領導也會看重可靠的人,當然學的技術也不會被埋沒了,何愁不發達、沒人知道你呢?
這最後一段話,其實在呼應最開頭的第一段話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了解自己,卻不怪罪別人,不就是君子嗎?)可謂前後呼應,結構嚴謹。整篇到此層次分明。主旨清晰。
「學而篇」解說到此,全部結束。這一篇是整部《論語》的宗旨,接下去的不過是從人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的角度,分別具體展開講如何做人的道理。
責任編輯:W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