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空間

【音頻】日經濟之父 解讀儒典《論語》三

看日本經濟之父 如何解讀儒典 《論語》

看日本經濟之父  如何解讀儒典《論語》()

文/劉如(讀書筆記)

孔子在《論語》中,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開筆,這句話的含義如果理解成今天的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然後不斷複習,那就大錯特錯了,多少人因此認為,讀書學習令人疲憊不堪,談何樂趣。因而對孔子的教誨不以為然,生生把祖先的智慧棄之不用,實在可惜。

因此有必要好好弄明白,孔子所說的學習,到底學的是什麼?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學習。「吾日三省吾身」、出「修身治國」智慧的高徒曾子,會給出最高的參照。

孔子圖片
孔子-網絡圖片

澀澤成就大業  悟仁為智  一生快樂

上次講到,澀澤榮一理解的十分到位,他知道孔子一生的教導,無論講了多少,涉及到多少內容和問題,都不過圍繞一個仁字。他認為,孔子讓人學習君子的仁德,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此為學,因為有修養,能有大志,人生必然心中有數,不會迷航動搖,因此獲得人生的快樂,認為仁是最高智慧。孔子所說的仁,被他運用到經濟領域的經營當中,反复實踐,此為習。因此獲得日本經濟之父的榮譽與成就,這就是活生生的實踐,將孔子說的仁德學完後,在日常行為中天天實踐,終成大器,成就一代儒商的智慧。這樣的人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才有的真正的快樂人生。

澀澤榮一
澀澤榮一 網絡圖片

若想擁有這樣的快樂,那就隨著孔子的《論語》,繼續讀下去,先把孔子的教導學到手,然後跟澀澤榮一一樣,不斷實踐,練習,成為各自行業中的君子。

孔子開卷三句話,勸人好好學習,成為君子,獲得人生的快樂,可謂用心良苦,而他的高徒有子,馬上具體展開對孔子教導的理解和領悟,圍繞仁字,來討論。認為君子應該務本,而孝悌是為仁之本。而孔子也以君子的反面典型「巧言令色,鮮矣仁」來肯定弟子的領悟,的確,在家中侍奉父母兄長,親歷親為的付出,才是君子的基本,巧言令色之徒,只會為了達到個人私利的目的,表面和顏悅色,很少有仁心誠意去善待別人。

可以說,句句不離仁字。句句都在提醒人,《論語》從開頭一直到最後,都在講仁德。都是在讓人學習仁德。別看《論語》一句一句,看似隨意的師徒之間的問答,其實內容緊密相關,先後有序。

曾子:一日三省   留下治國智慧

今天就來看接下來曾子說的話。他就是著述《大學》(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作者,領悟和總結孔子的教導後,留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經典智慧的賢人。被後世尊為宗聖,可謂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那麼,他又是如何領悟孔子說的如何“學而時習之”的呢?

(網上圖片)

論語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句話可謂人人皆知,人們只知道從中學習曾子的自省,卻不知道為何曾子要這樣做。其實他是繼前邊有子對仁德的理解,從自己的另一個角度,理解孔子對仁的教導,對學習的認識。

這都是師徒之間的對學問的探討,看到有子對師父闡述君子要從孝悌開始學習君子的仁德,曾子也從自己的角度,說道,“我每天三次內省自己行為:為他人(可理解為對君王),是否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也就是不夠忠心;與朋友交往,言行是否有不誠信的地方;師父傳給我們的學問,是否只顧向別人宣揚,卻沒有好好對照自己的言行反复實踐呢?”

這就是曾子繼有子之後,對孔子說的話,也就是他對學習的認識。意思是告訴孔子,他在很認真地聽從師父的教導,每天都在認真學習,三次也可以理解為多次,每天都這樣堅持着,在具體碰到的一切事情中,面對所有的不同關係的人,都在努力按照孔子的話,反复對照自己的言行,是否做到了,是否學而不習,沒有將老師所傳的教導進行日常實踐。

可見,他跟有子一樣,也在具體運用於生活,只不過,他側重於家庭之外的社會關係,對君主和朋友等人如何實踐孔子所說的仁德。是看到有子講了君子要從家庭的孝悌開始學習仁德之後,進一步講了出到社會該如何做人的理解。都是在講如何實踐,如何實實在在地運用孔子的教導在具體實踐,兩個弟子,兩位高徒,都在強調,實踐的重要,並且是實踐仁德的重要。核心都是圍繞孔子一開始的教導,也就是開卷那頭三句話而展開的。

這就意味著,弟子們都理解了孔子在說什麼,理解學的是什麼,學的是君子的修養,仁德是核心,並且要實際實踐,方是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的真正含義。原本這本論語,就是這樣嚴密地被整理下來的,十分有序的,沒有一句是隨便記錄的,可惜,沒有幾個人能領悟到此書的用意和真諦。因此真正能讀懂孔子的人,後世就非常少,人們漸漸地把學習知識,炫耀文筆等外在的技術知識,文學技巧當作要務,真的是本末倒置。

曾子之所以成為高徒,能寫下教人如何為政治國的儒家經典《大學》,就在於他把握住了孔子最實質的教導,反复實踐。而不是將師父的教導當成知識,流於僅僅知道就行了。所以,反复實踐,就是反复提高修養的過程,必然成就大器,領悟自己獨到的學問,在治國上擁有了來自孔子但深深融入實踐的真正屬於自己個人的可以靈活掌握的智慧。

三省之中  最後一句是關鍵  是結論

所以他的三省,頭兩次的對君王,對朋友的內省,是具體說自己如何實踐仁德的,如何針對不同的人,理解仁德的意義的,對君要忠心,對朋友講誠信,這就是他對仁德的具體展現和理解。第三次內省,才是結論,也就是說那句「傳不習乎?」才是他這樣做的緣由。他是在告訴孔子,自己是為了好好聽從師父教導,努力做到「學而時習之」在每天這樣實踐。認真遵從孔子的教導,做到了真正的學習。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向老師匯報自己是如何學習的,學得如何,是否理解了,是否做到了。

這兩個弟子,前邊的有子,和今天的曾子,都是學習高手,一個側重家庭,一個講了社會,一個內,一個外,都在圍繞孔子的學習二字在具體展開如何成為君子的各自領悟,而曾子更是重在強調實踐,也就是習的部分。所以他的最後一句話,落在習這個字上。他一生以傳孔子的學問為己任,領悟至深,關鍵就在這個習字。而澀澤榮一最聰明的地方,就是看到了這一點。

那麼近代的澀澤榮一又是如何具體領悟曾子的話的呢?我們下次接著說。

 

-分享空間
-,

© 2024 希望之聲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