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空間

【音頻】日本經濟之父 獨奉孔子為師(七)

《論語與算盤》驚悟儒學真諦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

——讀《論語與算盤》驚悟儒學真諦

文/劉如(讀書筆記)

上一期,通過澀澤榮一,講到現代社會出現人才過剩、就業難的原因,就是現代教育將智育與德育顛倒了位置。造成年輕人不懂考慮現實的需要和自己的條件,變得盲目追求理想,人人都不甘屈居人下,謙恭務實的修養蕩然無存。其實,澀澤榮一這位商界巨人,年青時也曾盲目追求,下面看看他的實際教訓,作為一個良好的借鑒。

澀澤榮一
澀澤榮一網絡圖片

澀澤榮一也曾盲目追求

在該書《一生中應走的道路》這一節中,他這樣寫道:「我於十七歲的時候,就立下了將來成為武士的志向,因為當時的實業家們,跟農民一樣,受人歧視,社會上幾乎不把商人當人對待,處境實在太惡劣了。」也就是說,他看到日本幕府末年的狀態,武士才有地位,商人被人鄙視,而他那時很年輕,很不成熟,不甘被人這樣對待,心中非常不甘心,覺得出身在武士家庭即使沒有學識,也能獲得高等的待遇,實在太不公平,他說自己於是:「再也不甘心作為農民或者商人度過一生,想要成為武士的念頭越來越強」。

就這樣,他曾盲目地為了擺脫低等的身份,不顧自己是否適合參政,而單純地為了變成武士,走過了一段彎路。就這樣背井離鄉,四處漂泊,一直走到了政壇,任職於大藏省,也即是我們說的財政部。他說自己深深痛悔,十幾年的光陰,就這樣荒廢了。

直到明治四、五年,他才下決心離開政界,投身實業界,實際那才是真正適合他的志向。他說,直到那時,他才發現,從政並不適合他的性情和才能,他反思自己:「我年輕時的志向缺乏自知之明,不符合自己的能力,所以才會感到無奈迷惘和動搖。」他感到非常遺憾,如果不被身份的高低所左右,冷靜分析自己的條件,性格和才能、素質,能夠本分地踏實地做好自己最擅長的商業上的業務,必定早早就積累了多出十幾年的實業經驗和素養,就比現在更有成就。遺憾的是,由於年輕時的盲目追求,看不起自己的身份,「白白浪費了一段寶貴時光。」他希望後人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

可見,澀澤榮一是在勸人要理性看待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的關係,不要盲目追求不適合自己的東西,為了個人自尊,提高身份而努力,不會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安於本分,踏實做事,做有價值的,對社會有意義的,更加重要。同時他也看到,人們看不起商人,是因為商人當時完全不懂以仁義之道經營事業,一味追逐利益,人格低下,才是問題所在。

擺正義與利的關係走出誤區

那麼不當武士,如何被人尊重,提高地位呢?他從小學過的論語等儒學讓他冷靜下來,思考自己作為有漢學修養的人,難道不當武士,不從政,就不是君子了嗎?到底學習儒學的目的是什麼?他清醒地看到,武士階層,受過漢學教育,懂得孔孟之道,但是卻走了極端,以為君子就不能講金錢,躲避從事商業,對經營避之不及,造成了非常不正常的現象,如果經營商業的,從事經濟活動的,是仁義的君子,錢和利益,不就能造福社會了嗎?

事實上,他指出,人的生存,教育,人與人的各種活動的開展,國家各項開支,哪裡都需要錢,人人都不去賺錢,何來的收入,何來的經費,國家經濟如何變好,國家如何富強?可惜後世的儒學者,走入一個狹隘的理解,把金錢和仁義修養對立起來,完全曲解了孔子的學問。傳統的道德教育,初衷是為了矯正世俗貪婪之風,可是卻走向排斥金錢的極端,這就離開孔子的真正教導了,於是他再次拿起《論語》,反复研讀,越來越清醒,孔子從不排斥金錢財富,只是讓人正當獲取,正用財富。那些後人偏激的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的說法,本意是勸人不要墮落,不要見利忘義,沒想到人總會走極端。於是變成了君子避開金錢,經商的都是沒受過漢學教育的人,以至於商界變成卑鄙低賤的代名詞。

001
網絡圖片

所以,他才決意從新還原孔子教導的真意,將孔子的《論語》作為辦實業的指導,以現代資本經濟的方式,實踐儒商的宗旨,創造正當的財富,用來富國濟世,福澤社會,這本來就是儒生的大志。

也就是說,他用他的人生,告訴後人,任何職業,只要是做法、心態符合仁義之道,就沒有罪惡,如果能救濟社會,無論你做任何一種工作,不分大小,不分高低,都是高尚的,都是尊貴的。就看你自己如何來實現。實際是在鼓勵人只管關注自己適合的東西,不要好高騖遠,要踏實本分,並心懷仁愛之心,這樣一來,任何一個理想,任何一種事業和工作,都不會低賤,都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他的確以自己的人生,證實了這一點,讓今天日本的商界不僅提高了地位,基本上就是最受尊重的主流階層。

總之,他就是反复教導青年學子,只有人格高尚,並用高尚的修養指導自己的工作和理想,才是真的變成了高貴的人,才能真的被人尊重。成為人上人。而不在於幹什麼種類的職業,也不在於職位的高低。

責任編輯:Wada

 

-分享空間
-

© 2024 希望之聲日本